新技术条件下的业财融合
信息来源:《财务与会计》 发布时间:2021-09-26 00:00:00 浏览次数:2144 次
传统会计核算的根本缺陷是难以做到业财融合,即会计核算是以核算场景为基础形成的;当新技术包括大智移云物区块链技术在会计中被采用后,就可以比较彻底地实现业财融合,也就是以新技术为基础的会计核算能够催生真正的业财融合。
一、业财融合的本质
业财融合的实质,就是指业务必须要创造和实现价值(谢志华等,2020)。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显然是不言而喻的,企业的一切业务行为最终都是为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服务,只有当这些产品和服务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时,其业务的价值才能最终实现,即只有实现了价值的业务才是有用的业务。
在个体经营者的场合,由于业务行为与价值创造和实现过程是融合在一起的,而且是个体经营者自身行为的结果,个体经营者本能和自然地就能分析和判断业务是否创造和实现了价值。可以设想,当一个经营水果的个体经营者伴随其水果的采购和销售业务过程,就能同时准确地分析和判断其业务是否赚钱,当销售价大于购进价和相关的税费时这一水果经营业务就是值得进行的,否则就没有必要。这一场景表明,个体经营者的水果经营业务与其价值创造并没有分离,业财是融合的;同时,水果经营业务与水果采购的现金支付和销售的现金收入集于个体经营者一身,个体经营者自然就能确定自身的水果经营业务是否有价值,这里也不存在业财分离的可能。伴随企业的出现,特别是经营规模的扩大和经营结构的复杂,在企业内部必然要形成分工以提高业务效率和实现相互牵制,最早的分工就是业务与会计的分工,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管钱的人和管事的人必须要分工而分离,这种分离的结果使得会计部门主要从事会计核算业务,而业务部门主要从事生产经营业务,从主体的视角看就自然而然地使业财分离成为可能。更为重要的是,会计部门主要通过会计核算业务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也就是披露企业全部业务的价值成果。而业务部门各自从事生产经营业务,它们各自只知道自身进行了哪些生产经营业务,但并不完全知道这些生产经营业务到底带来了什么样的成本费用和相应的收入,从而使业财分离成为现实必然。
不难看出,业财分离现象的出现根本上取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经营业务必须要创造和实现价值的内在需求。由于生产经营业务必须要创造和实现价值,在反映生产经营业务价值成果的会计部门与形成这一价值成果的生产经营业务部门进行分工而分离的条件下,就产生了会计部门不能准确了解是什么样的生产经营业务创造和实现了哪一价值,而生产经营部门不能准确地知道自身的业务创造和实现了什么样的价值。可见,业财分离就是这种业财信息分离所导致的。其内在逻辑是,业财融合本质上取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经营业务要创造和实现价值;由于分工导致会计部门和生产经营业务部门的信息分离;由于信息分离,业务能否创造和实现价值就不得而知,业财就自然分离。要实现业财融合可以从两个路径展开:一条路径是通过组织融合的方式实现,就是在企业内部让每一个生产经营业务部门,甚至每一个岗位或者作业成为一个价值单元,这一价值单元不仅开展具体的生产经营业务,而且每一项业务的成本费用和收入都能被明确地确认和计量。这样的生产经营业务部门、岗位或者作业就不再仅仅是业务属性的,而且也是价值属性的,即通过组织融合的方式实现业财融合。另一条路径是通过信息融合的方式实现,就是将会计所反映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结果价值信息进行原因追溯,要找到导致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所形成的最终原因的业务信息,形成一个完整的原因树,从而实现业务信息与价值信息的一一对应,作业价值分析就是基于这样的需要而形成的,这样也就能通过信息融合的方式实现业财融合。
通过组织融合(王斌,2018)和信息融合(贾明远和王哲,2018)实现业财融合,不仅仅是为了确定业务是否创造和实现了价值,也是为了更加客观地评价和考核进行生产经营业务的主体的业绩。在个体经营者的场合,所有的收入都归自己,所有的损失也都是自己承担,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就是其收入、成本费用边界是十分明确的。而在企业中,由于分工和协作所形成的群体劳动导致每一个进行生产经营业务的主体之间的收入、成本费用边界难以明确划定,这就导致了企业内部业绩考核和评价的困难。在企业的现实实践中,更多的是采用组织融合的方式,以明确界定各生产经营业务主体的收入、成本费用边界:一是功能单元与价值单元的融合,就是在企业内部设立任何一个履行生产经营业务的主体,不仅要明确其特定的业务功能,而且要明确划定其收入、成本费用边界,从而形成一个以实现特定功能的业务为基础的相对独立的价值单元,如成本费用中心、收入中心、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这样就实现了业务的功能单元和价值单元的融合。二是采取在企业内部模拟市场、模拟法人的方式,使企业内部的每一个模拟法人之间成为市场交易关系,有了这种交易关系,每一个模拟法人都能提供实现特定功能的内部产品或者服务,并通过这种产品或服务的提供形成明确的收入和成本费用边界,这样就实现了每一个模拟法人的业务和价值的融合。三是通过作业的价值分析形成业务与价值融合的特定岗位,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最终都是以作业为基础来进行的,一切作业只有创造价值才有存在的意义,为此必须要进行作业价值分析。作业价值分析包括作业的收入分析和成本费用分析,通过这一分析可以确定一个企业的所有有用的作业。作业必须要由人来完成,人和作业的结合就构成了岗位,一个岗位通常由若干紧密关联的作业而形成。这些作业会分别形成相应的收入、成本和费用,所以企业内的每一个岗位既是一个进行若干业务的功能单元,也是一个相应的价值单元,从而实现在岗位层面的业财融合。除了通过组织融合的方式实现企业内部每一个生产经营业务的主体的业财融合,也可以通过信息融合的方式使企业内部的每一生产经营业务的主体实现业财融合。其基本的路径就是将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结果价值信息追溯至每一个作业上,再根据这些作业所在岗位的部门就能确定相应的收入、成本和费用边界,从而通过信息融合实现每个岗位和部门的业财融合。正是通过上述业财融合,企业内部的每一个生产经营业务主体的收入、成本和费用边界被划定,对这些主体的业绩考核和评价才能建立在真实可靠的基础上。
综上所述,业财融合不仅要确定业务是否创造和实现了价值,更要进一步确定是哪一个业务主体创造和实现了价值,这既为业务是否创造和实现价值提供分析依据,也为考核评价业务主体创造和实现价值的能力和水平提供依据。
二、业财融合的困境
尽管企业可通过组织融合和信息融合实现业财融合,但仍然面临现实的困境。严格地说,业财融合虽可以通过组织融合和信息融合两种方式得以实现,但最终还是要取决于信息融合(谢志华等,2020)。组织融合的最佳形态仍然在于能够对于企业的每一个岗位划定收入、成本和费用边界,而做到这一点必须要以作业价值分析为基础。作业价值分析的关键就是要确定每一个作业带来的收入、成本和费用,也就是要实现这两者信息的融合。但现实的问题是,以报告受托责任为目标的会计信息远远不能达成这一要求,即会计所提供的信息是以核算场景为基础形成的,并不能全面、连续、实时地反映业务场景。所谓核算场景实际上是按照公认的会计准则的要求形成的,它是以业务活动的结果所形成的原始凭证为依据转换为记账凭证,并按照会计核算流程最终形成以价值计量的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由于原始凭证是业务活动的结果,并不能反映业务活动的全过程,从而使得业务活动的信息不能被全面、连续、实时地反映出来,从而使得业务信息与价值信息之间的内在关系被割裂。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会计报表主要披露报告受托责任的信息,而不披露决策有用的信息。报告受托责任是财务会计的基本目标,由于受托责任主要是资本保全和资本增值责任,所以报告这一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显然是价值属性而非业务属性的。而决策有用的信息主要是业务属性的信息,并且显然是面向未来的信息,企业的未来信息主要是针对企业业务决策的需要来提供的,企业在未来要开展的业务活动,现有的业务活动在未来面临的风险、如何消除这些风险,是企业决策的基本内容。但由于会计报表并不提供这类信息,使得业财信息并不能融合。
二是会计报表主要披露数量信息,而不披露质量信息。就财务状况而言,资产负债表虽然披露了负债、所有者权益和资产的数量信息,但没有披露资产在未来变现能力的信息,只要资产在未来能够变现,负债可以偿还,投资就可以收回。而一旦资产不能变现,到期难以还本付息,投资不能收回,企业将陷入破产境地。而要披露资产未来变现能力的信息关键在于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能否满足市场需要,这必然需要提供相关的业务信息才能分析资产是否能够变现,以及不能变现的原因,从而为避免风险的决策提供相关的信息。就利润而言,会计报表虽然披露了利润的数量,但没有披露利润质量(利润的质量根本上是指利润在未来的稳定性)。两个企业的利润完全相同,其他条件也完全相同,只是一个企业的利润主要来源于主营业务,而另一个企业的利润主要来源于营业外业务,显然利润的稳定性极不相同。要分析利润的稳定性,就必然要分析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竞争能力,这种竞争能力的分析必然追索至企业的核心业务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及其形成这一核心竞争力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要找到产品和服务的可能风险,并针对这些风险进行相应的避免风险决策,这也不能不涉及到业务信息。
三是会计报表主要披露整体的信息,而不披露细节信息。会计人员按照会计核算流程,通过对业务活动的结果信息进行分类归纳形成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具有总括性和整体性,正是这一特征使得形成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细节信息不再在报表中予以反映。既然是整体信息,就必然把相关的细节信息都给舍弃掉了。但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企业发现在战略正确的前提下,细节往往决定成败。舍弃细节信息有可能导致企业的失败,这不可不谓之细节信息的重要。而要从整体信息扩展至细节信息,必然追索至业务层面直至作业层面。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最终都是由无数个分工协同的作业所致,只有精准地掌握作业的流程、流程的环节、每个环节的动作、每个动作的效果,才能真正发现企业成败的关键的细节因素,并以此发现相关的风险源,并提出避险的对策。也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作为整体的价值信息与作为细节的业务信息的有效融合。
四是会计报表主要披露结果信息,而不披露过程信息。实际上,会计的定义指出其是连续地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信息系统,但客观上会计并没有实现这一目标。严格意义上讲,所谓连续性就是要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整个过程的信息按照时间序列动态地进行披露,也就是说只要披露过程信息就必然要涉及到业务过程,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都是业务活动的结果,而任何一项业务活动既有开始也有过程,并最终产生某一特定的结果。会计只有连续地披露整个业务活动的信息,才能了解业务活动的全貌,也才能使得作为结果的价值信息与作为过程的业务信息动态融合。
五是会计报表主要披露事后信息,而不披露实时信息。就企业管理特别是对业务的控制而言,只有提供实时动态的业务信息,才能及时发现业务中存在的风险及其形成的原因,也才能及时地针对这些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从而避免风险的最终产生。从管理的视角看,信息的提供如果时过境迁,对决策而言也就是为时晚矣。过程控制比结果考评更为重要,如果过程能够自动实现结果,结果的考评就不再必要。正因为这样,会计信息的一个重要质量特征就是及时性,也就是要实时动态地提供相关信息,只要是提供实时动态的信息就当然不是一定时期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而是作为这一结果形成原因的业务信息。业务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川流不息地进行之中,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所发生的业务活动信息都能够被会计实时地反映,才能实现价值信息和业务信息的实时融合。
六是会计报表主要披露内部信息,而不披露外部信息。但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形成必然与企业外部环境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企业的外部环境甚至对企业的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企业外部环境包括市场需求(也就是客户的需求状况),以及客户之间的竞争状况;市场供给(也就是供应商的供给状态)以及供应商之间的竞争状态;同行业竞争对手的状况;政府现有政策及其政策调整的情况。企业的这些外部环境因素及其变化情况会直接决定企业的业务活动的规模、结构及其调整变动,最终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当企业的会计报表只是披露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价值信息时,就无法获得企业的相关业务活动怎样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业务信息,进而进一步追索至直接影响企业业务活动的规模、结构及其调整变动的外部环境信息。正是由于现实的会计报表不能披露外部环境信息,从而导致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价值信息既不能与企业内部的业务信息相融合,也不能与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企业成败的外部信息相融合。
总之,会计报表所提供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信息只具有结果和价值属性,不具有决策的、质量的、细节的、过程的、实时的和外部的业务属性特征,从而使得业财信息分离,要实现业财融合就必须将这两种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新技术的特征
以大智移云物区块链等为基础的新技术有着自身的基本特征,正是这些特征必然会对人类经济、政治、社会等宏观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也会对各类微观组织形成深刻的影响(谢志华等,2020)。新技术的基本特征就是信息化(包括数字化和智能化)。信息化是以大智移云物区块链等技术为基础对自然界和人类活动的属性、内在结构及其变化规律进行充分的揭示,形成相应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分类汇总至信息平台,满足特定人群和组织的行为需要。它不仅可以提高人们对社会的认知力,也会改变人和组织的行为方式和行为效率。整体上说,新技术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虚拟化,就是要将实体的自然界和人类活动用信息的方式呈现出来,一方面它使得实体世界的空间阻隔和时间差异得以消除,另一方面信息的可集中性和可传播性使得处在任何一个时空点上的人们可以获得其他任何空间和时间的信息。
二是网络化,意味着任何一个特定空间和时间的个人和组织,都可以把自身所感受的实体世界的某一场景通过互联网传送给其他人和组织,而其他特定空间和时间的人和组织也可以把自身感受的实体世界的某一场景传播给自身。网络可以是局域网也可以是由若干局域网组成的更大的网络整体,及至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络体系,这是一种分和合的关系。任何一个局域网都是由特定行为目标的个人和组织所形成,当行为目标为更多的人和组织所接受时,网络就会无限扩大。网络也被称为一种网络组织,它使得特定空间和时间的个人和组织的边界被打破,可以无限对外延伸,凡是与这一特定个人和组织有关联的外部世界都可以通过这一网络进行有效连接,特定个人和组织的内外部关系被打通和链接。正是有了网络化、虚拟化了的信息世界(特别是以写真的方式所呈现的信息世界),我们可以通过网络以交互式的方式传播信息,从而消除空间阻隔和时间差异的影响,网络使相关的个人和组织联系在一起,也可以使世界一体化链接。
三是集成化,意味着将分散在不同时空的各种不同性质的信息汇集到特定的信息平台以进行有效的存储,并通过结构化向特定的用户传输和为其使用,集成化是通过信息的收集、处理、存储和传输的整个过程来实现的。有集成就必然有分散,随着区块链技术的使用,分布式信息的存储和使用方式成为现实。分布式信息的存储和使用方式一方面实现了同一信息在不同关联主体之间的同时存储和使用,从而防止了信息作假的可能,也实现了信息使用权力的去中心化;另一方面它并没有否认信息集中的必要,通过分布式信息的存储和使用使得存储和使用的效率大大提高,同时又能使得关联主体能够集中所需要的所有相关信息为我所用。通过互联网和区块链使得信息的存储和使用方式发生了变化,但任何个人和组织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和区块链在获得授权的前提下将信息集中处理和使用。任何个人和组织都有信息集中的内在需要,互联网和区块链技术既使得这种信息集中在技术上成为可能,又使得任何个人和组织的信息权利得以维护。
四是链接化,链接是在互联网上的个人和组织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的目标而形成的信息组合,这一信息组合是基于相互之间存在一种内在的合作关系。一方面,他们为了特定的目标而走到一起;另一方面,他们在这一组合中都有各自的资源以及以这一资源为基础形成的分工,并通过协同实现组合的目标;在这一目标实现后,他们要共享其组合所带来的利益。所有这些都是利用互联网通过信息予以链接,这种链接无疑是以互联网和区块链技术为基础的,任何一个个人和组织如果能够通过与其他个人和组织的合作形成价值共生并实现价值共享,就必然以互联网和区块链技术相互链接,这不仅仅取决于技术的支持,更取决于价值的共创和利益的分享。
五是场景化,就是再现实体世界(自然界和人类活动),新技术的出现使这种场景化可以达到逼近写真的程度,特别是物联网和虚拟现实技术为这种逼真的场景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场景化使得信息化的实体世界能够以更逼真的信息方式得以呈现,即使我们并非处在某一特定空间和时间的实体世界,通过写真的信息传播方式也让我们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六是实时化,从信息的角度说,实时化是指信息系统对外界事物(实体世界)的产生和变化能够即时做出反应,同步生成、接受、处理和传播信息,即时响应和高可靠性是其根本特征。实时化是与滞后性相对应的,这意味着在某一特定空间的个人和组织能够实时获得其他空间的个人和组织所发生和提供的信息,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不仅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载体,也为传播的实时性提供了技术支撑。
七是动态化,是指要取得客体世界发生变化及其结果的全部信息,强调过程性、持续性,它与结果性相对应。从信息需求的视角看,任何个人和组织都希望获得与自身相关联的事物的全过程信息,从而能够动态观测、分析、决策和控制客体世界某一事物的演进过程,物联网和虚拟现实技术实现了对事物变化的动态写真,并通过互联网实时传输到信息需求者手中。
八是智能化,是指事物在计算机网络、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支持下,所具备的能够满足个人和组织的各种需求的属性。它能使事物逐步具备类似于人类的感知、记忆、思维、学习、自适应和决策能力。可见智能化的最根本特征就是使事物通过采用新技术模拟人类的各种能力,从而使人类的某些行为被其代替。
新技术的八个方面的特征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虚拟化是信息形成的基础;网络化是信息传输的前提;集成化使分散的信息可以共享;链接化使信息的集中具有特定的目标;场景化使传输的信息得以写真;实时化使写真的信息可以即时和高可靠传送;动态化使静态写真转化为全程、持续写真;智能化使事物具备人的行为能力,从而代替人的某些行为。
四、基于新技术的业财融合实现
新技术及其所形成的特征必然会给企业的业财融合带来不可多得的机遇,这些新技术对业财融合的组织融合和信息融合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这是由于新技术的基本特征与它们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传统会计核算以核算场景为基础,只有新技术的运用才能真正实现会计核算由核算场景向业务场景转换。核算场景首先要将业务凭证转换为记账凭证,再由记账凭证转换为明细账,记账凭证汇总表转换为总账,而后形成试算平衡表,最终编制资产负债表等会计报表。这显然是一个被标准化、规范化和流程化了的会计业务场景,如果说会计凭证也反映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业务场景,那也仅仅只是作为业务活动结果的场景。会计既然是一个全面、连续、实时地反映企业生产经营业务活动的信息系统,就不能仅仅止步于业务活动结果的信息的反映,而是要对生产经营业务活动实施全主体化、全景化、全程化、实时化的反映。新技术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企业主体信息与企业内外部主体信息的全面融合。伴随着新技术的采用,企业的信息体系不仅与外部各利益关联主体的信息通过互联网体系全面有效地链接,而且在企业内部通过内部网络体系使各个层级、各个部门、各个岗位的信息全面有效地链接。通过互联网所搭建的信息平台使得企业的组织边界被无限地延伸(曹建海和郭文,2017),所有的利益关联企业都能共享同一个信息平台;而在企业内部各个层级、部门和岗位由于有了内部的信息平台,企业组织出现了扁平化和去中心化的趋势,内部的组织单元不再固定,而是自动适应外部需求,进行自组织、自调整。正是由于企业的信息平台向外无限延展,向内面向层级、部门和岗位的无限细化,就能够准确地分析和确定企业法人的整体经营状况和财务成果是由哪些外部利益关联主体和企业内部哪些层级、部门和岗位所带来,通过对这种不同主体的信息溯源就能确知会计所反映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是源自于哪些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业务主体所带来,从而通过这种业财主体的信息融合来实现业财的组织融合。
二是过去信息、现在信息与未来信息的全面融合。传统的会计核算主要是提供过去一定期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并不能直接反应现实信息,特别是未来信息。通过新技术特别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就能够既反应企业现时的业务状态(汤谷良和夏怡斐,2018),也能够较好地预期未来的市场需要和市场供给、市场竞争和政策取向,从而为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指明方向。以此为基础,还可以进一步预期未来一定时期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实现未来业务信息与会计信息的有效融合。
三是数量信息与质量信息的全面融合。传统的会计核算提供的是一定时期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价值数量信息,并不能反映其内在质量。通过新技术的采用,至少在以下方面能够对企业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收入和费用成本以及现金流的质量进行披露和分析判断。就资产而言,通过新技术获得的信息既可以分析判断资产在未来的市场需求程度,也可以实时跟踪资产的实体质量,从而最终确定资产在未来的变现能力;就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而言,通过新技术所获得的信息既可以分析判断筹资的压力和支付的压力,也可以预期未来资本结构变动的趋势;就收入和费用成本而言,它们最终形成企业的利润,通过新技术进行因果溯源所获得的信息就可以找出影响利润变化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通过放大有利因素和控制不利因素的决策,使得利润能够处于稳定增长的态势;就现金流的质量而言,通过新技术寻找现金流形成的业务原因,就可以分析判断现金流稳定的最终因素。
四是整体信息与细节信息的全面融合。传统的会计核算提供的是一定时期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整体信息,所有与此有关的细节信息都被会计的分类、归纳和汇总的核算流程所淹没。提供新技术所提供的全场景化信息就能够回溯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形成的全部业务细节,这些细节包括形成主体、形成过程、形成要素、形成作业、形成方式和形成环境的细节,从中可以窥见整体之于细节所形成的内在逻辑。由于要对整体进行细节溯源就必然要追溯至全部业务场景以至深化到业务细节,从而实现披露整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整体信息和业务细节信息的融合。
五是结果信息与过程信息的全面融合。传统的会计核算提供的是一定时期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结果信息,而形成这一结果的过程信息在会计披露的信息中并不能得以呈现。任何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都是企业各种生产经营活动的必然结果,各种生产经营活动都有一个内在的必要的业务过程,正是这一业务过程的不断推进和发展才形成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新技术特别是物联网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全景写真技术等能够对业务活动的全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所形成的物流、商流、资金流和人流等要素的流动过程实施持续的跟踪写真,从而形成全过程的场景化信息。显然,这里的过程信息都属于业务信息,而结果信息是会计信息,两者信息的融合有助于实现业财融合。
六是事后信息与实时信息的全面融合。传统的会计核算提供的是事后信息,并不能根据生产经营活动的业务进程即时响应和可靠地提供即时信息。由于会计提供的是事后信息,不可能对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实施及时监控,并针对风险立即纠偏,信息的滞后性使得决策往往时过境迁。新技术不仅能够动态地跟踪整个生产经营活动过程,而且能够通过互联网实时、可靠地提供相关信息使得决策的时效性大大提高,从而实现会计信息与业务决策、控制、考核和评价所需要的信息即时融合。
七是内部信息与外部信息的全面融合。传统的会计核算提供的主要是内部信息,这种信息并不能全面地揭示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形成的外部环境。虚拟技术和互联网平台的搭建使得企业内部信息平台与外部信息平台能够完整地连接起来,所有与企业有关的利益关联方都能通过这一平台将自身的信息与这一企业有效地链接起来,这些利益关联方包括企业的供应方、客户、竞争对手、政府部门、社区等,他们为了共同的目标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有效地链接,最终实现价值共生和价值共享。企业外部信息是影响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形成的原因信息之一,具有业务属性的特征,所以通过这一平台就能够实现企业内部的价值信息与外部的实现价值的原因信息的全面融合。
八是原生信息与分析信息的全面融合。传统的会计核算提供的信息主要是基于会计核算流程而形成的原生核算信息,这些信息只有通过再加工、再分析、再利用才能对业务提供指导。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对会计核算已经获得的信息进行再加工、再分析、再利用的能力大大提高,从而扩展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九是分散信息与集成信息的全面融合。传统的会计核算所提供的信息主要是以企业为主体所提供的信息,各个企业都成为独立核算的会计主体。当一个大型企业集团是由众多的企业所组成时,每一个企业的会计信息都分散在各个企业,而不能形成一个共享的会计信息平台,互联网技术的采用使得这一共享平台成为可能,共享会计服务成为可能。一方面,这一平台可以使得所有成员企业的会计核算集成到一个财务共享中心,另一方面,也可以将所有成员企业的会计信息集成到同一财务共享中心。更为重要的是,财务共享中心实现共享会计服务的功能,会进一步扩展到一般的服务共享功能,财务共享中心就会转化为服务共享中心。从信息提供的视角看,服务共享中心就是要将分散的业务信息集成到共享中心,与会计信息实现全面的融合,从而实现业务信息与会计信息的高度集成,由此可以分析和判断不同业务与价值创造和实现的内在关系。从资源共享的视角看,服务共享中心更是要把成员企业的所有资源通过信息的集成,在所有成员企业之间进行余缺调节和合理有效配置,使价值实现和创造达到最大化。
实际上,上述信息的全面融合都集中表现在会计所提供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结果信息,必须追溯至原因,只要追溯至原因就会涉及到不同的业务主体和不同的业务行为,也会深化到业务的全场景、业务质量、业务细节、业务过程,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之中。一句话,新技术对实现业财融合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使得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结果会计信息可以全面、动态、持续、实时地追溯至业务原因上,从而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以及业务是否创造和实现价值提供完整信息和全景分析。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提供信息的差别根本上在于管理会计是按照由果导因的结构提供信息,而财务会计则是按照由因导果的方式提供信息。
▷作者:谢志华|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高严|新疆科技学院教授,通讯作者;杨龙飞|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
▷原文载于:《财务与会计》2021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