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对比分析与经济评价方法
信息来源:深圳市会计协会 作者:朱建军 发布时间:2020-07-15 16:44:55 浏览次数:2836 次
会计对比分析与经济评价方法
On the method of accounting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eonomic evaluation
朱建军 深圳联合产权交易所
企业运营离不开经济资源,任一时点的企业财务状况,包括资产、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的规模与内部比例,既是前期投资与运营的结果,也是当前与未来运营的基础。其中,总资产减去总负债的余额,即净资产,是企业运营与发展的经济基础,它在客观上决定着企业的经济规模。
作为市场主体,企业运营一要看外部市场、以便按需定产,二要靠内部计划,以期按比例协调、供给生产要素。因此,企业的所有资产与资源分布,至少应与行业运营的内在需要相适应。从这种角度考虑,企业的财务状况,除受资产质量及配置模式影响外,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资产、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之间的内部比例。
众所周知,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晴雨表,而行业平均的资产、负债, 以及所有者权益内部之间的构成比例,主要由行业特点及资产配置模式所决定。可见, 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是否正常,除了关注资产质量与配置模式外,重点应该关注企业的资产、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相互之间的内部比例,通过与历史或者同业正常运营企业对比,揭示差异,并依据差异方向确定差异性质、依据差异程度决定管理举措。同样, 评价企业的运营状况,需要联系期初净资产规模,考察企业的收入、成本与费用的相对比例,并通过历史或同业对比,肯定成绩、揭示问题,谋划发展对策。
一、对比分析基本方法
对比分析,只有建立在可比的基础之上才有现实意义。作为经济基础,净资产对企业的影响是全局性。鉴于对比、评价的目的在于改善经营管理,因此,在对比分析之前,应该尽可能剔除所有基础性、全局性的非管理性差异,否则可能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由于经营盈亏直接影响企业净资产,不同企业甚至是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净资产往往不同,因此,在不同企业之间或者同一企业不同时期之间进行经济对比时,应该事先剔除净资产差异的影响。
遗憾的是,传统的会计对比方法,大都忽视了企业净资产这一基础性差异,因此, 对比结果可能出现大小或方向性错误,从而难以辨别差异属性,眉毛胡子一把抓,看不出成绩、也发现不了深层次问题,极大地影响了财务会计为内部管理提供决策信息的能力。
以历史对比为例,假定某企业的净资产利润率为 10%,净利润的 40%以现金形式分红,那么,简单估算,每经过 1 年,企业的净资产将增加 6%。与此相对应,正常情况下,企业的所有资产、负债、营收与成本费用也应增加 6%左右。显然,6%的差异不容忽视,如果在进行对比之前,不剔除基础性的净资产差异影响,将很难从账面差异数据中发现真正的例外差异。换言之,因为净资产基础不同,所有的经济指标出现的相应差异,都属于正常现象,只有剔除了此类正常差异之外的差异,反映的才可能是运营管理的成绩或问题,才值得关注或应对。因此,经济性对比分析,不宜简单、直接地引用不同企业或者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会计账面数据。
净资产作为企业经营的经济基础,在一定幅度内,它不仅会同比例影响经营活动, 而且会同比例影响企业信用,因此,正常情况下,依据净资产差异,同比例、同方向修正参照对象的相关经济指标,虽然可能与“规模经济理论”有些出入,但符合常理与投资人的基本要求;修正后,使参照指标与被评价指标的经济基础完全一致,才有可比性。在此基础上,对比、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也更符合资本监管的内在逻辑。
修正时,应以被评价对象基准日的净资产为基础,联系参照对象的净资产,根据 二者之间的差异性质与比例,首先把参照对象的所有相关经济数据同方向调整同样的 比例,即把参照对象的经济数据修正为相当于其净资产与被评价对象完全一致的水平, 然后,用被评价对象的实际经济指标与修正后的参照对象的对应指标对比,据此计算 的差异,才是剔除了净资产差异影响的、内在管理等因素引起的差异。
同理,与参照对象的平均指标对比时,平均指标的计算也不能简单、直接地引用会计账面数据;在引用之前,也应联系净资产差异,修正所有参照对象的全部相关经济指标。举例说明如下:
下页的资产负债对比分析表中,数字区第 1 列是某公司的资产负债表数据,这里称为被评价对象;第 2 列是一家同业上市公司的对应指标,以下称为参照对象;第 3 列则是二者之间的账面差异。鉴于被评价对象与参照对象的净资产不同,分别为46420.95 与 41881.35,账面金额相差 4539.6,差异比例为 10.84%。因此,在第 5 列, 依据净资产差异比例,对第 2 列数据进行了系统修正,即第 5 列是参照对象的修正资产负债表(其净资产与被评价对象的完全一致);第 6 列是参照对象的账面数据与修正数据的差,表中称之为“基础性差异”;第 7 列是账面差异与基础性差异之和,它 刚好等于被评价对象的账面数据与参照对象的修正数据之差,表中称之为“修正差异”。
显然,相比于第 3、4 列的账面差异,第 7、8 列的修正差异,更能反映被评价对象与参照对象之间的进步与差距。以下用具体项目进一步说明:
如上表数字区第 1 行数据所示,从账面看,相对于参照对象账面数据,被评价对象的货币资金只是减少了 3957.98,减少比例为 11.89%;但这是在参照对象的净资产比被评价对象少 10.84%情况下计算的,因此难以反映实际差距。假如参照对象的净资产与被评价对象的一样,即增加 10.84%左右,那么,参照对象的货币资金应同比例增加,即应该修正到 36900.96;与此对比,货币资金减少金额是 7566.6,减少比例应为 20.51%。毫无疑问,与修正数据的对比差异,能更客观公正地反映实际情况。
同样的问题在第 9 行——存货,表现的更为突出。从账面看,被评价对象的存货增加了 9.23%,好像是不利差异,但相对于净资产 10.84%的差异,如果经营规模随净资产同比例增减的话,应该说被评价对象的存货控制的不错,不仅不应否定,反而应该肯定。因为,从修正数据看,相对于参照对象,被评价对象的存货不仅没有增加, 反而相对减少了 274.11,相对减少比例为 1.45%。它直接表明:被评价对象的存货管理要比参照对象的好一些,相对先进程度约为 1.45%。
依据上述思路,只要参照对象的各项指标是正常的、合理的,那么,表中的第 8 列数据,即“修正差异比例”,就能揭示被评价对象偏离正常水平的方向与幅度,从而能够据以开展例外管理。
除净资产之外,资产配置模式差异的影响也是基础性的。比如,同样是开餐馆, 租用场地开与购买场地开,对财务报表的影响较大。因为,与租用场地相比,自购场地经营多了一份“固定资产投资”业务,因此,即使场地与业务完全一样,在财务报表层面,直接可比的经济指标,可能仅仅限于与经营直接相关的收入、成本、毛利, 以及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等一少部分。
诚然,分析就是解剖麻雀、逐个剔除不可比因素,然后通过对比,发现差异、揭示深层次原因的过程。行业与资产配置模式的差异,一般可在选择参照对象时排除;而净资产差异的影响,则需要通过前述方法修正。
二、对比参照标准选择
会计对比分析,旨在为经济管理提供决策信息。因此,对比标准的选择至关重要。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市场环境更是瞬息万变,因此,企业经营管理与受其影响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与此相联系,评价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优劣的标准不可能一成不变。而行业之间的巨大差异,又在客观上决定了“世上不可能存在通用的好坏标杆”。事实一再表明:流动比例是 1 或是 2 都不是问题,问题是资金是否周转顺畅,收支衔接是否紧密、是否能够保值支付。
存在就是合理的。评价特定的财务状况是否正常、盈利能力是高还是低,只能借助与正常运营的可比对象比较,通过差异做出判断。
俗话讲,隔行如隔山,不同行业的经济数据可比性较差,因此,会计对比分析, 在参照对象选择上,首先要聚焦同业,以同业为参照基准。
其次,要尽可能选择资产配置相近的同业做参照,排除资产配置方式重大差异影响。
第三,因为管理是项艺术,同业的差异,不仅受净资产差异影响,而且深受经营管理水平影响。在此情况下,能够作为参照标准,能够反映行业正常经营情况的经济指标,只能是同业平均指标,而且是剔除了净资产差异影响的同业平均指标。
第四,企业净资产差异是普遍性的,剔除了净资产差异影响,修正所有纳入参照范围的企业的相关经济数据,使其净资产与被评价对象的一致,是对比分析的前提基础;与参照对象的修正指标或修正指标平均值对比,计算的差异,才能更准确地反映管理成效或问题。
第五,会计对比分析,真正需要的只是参照对象会计报表数据之间的内在比例, 因此,只要取得参照对象的“单位权益会计报表”。也就是同比例缩放会计报表数据, 把基础性的净资产缩放为 1 就 ok。具体做法是:把资产负债表数据统一除以基准日净资产值,形成“单位权益资产负债表”;把利润表与现金流量表数据全部除以期初净资产值,形成“单位权益利润表”与“单位权益现金流量表”。
本质上,单位权益会计报表数据,是净资产压缩到 1 的会计报表缩影。把参照对象的单位权益会计报表数据,统一乘以被评价对象的净资产,就可得到与前述方法完全一样的、修正会计报表,就能直接进行对比分析。此外,因为净资产都是 1,所以, 所有参照对象的单位权益会计报数据,可以直接用于计算平均值,结算结果可以直接供业内所有企业进行自我对比与分析评价。
这样,既可消除参照对象担心泄露会计信息的顾虑,又能提高可比信息的获取性, 同时还有助于形成普遍适用的“同业平均指标”。
如此,集团企业子公司之间,特别是可比同业之间,只要相互提供单位权益会计报表数据,就可以自主进行对比分析与评价。
诚然,为了进一步防范信息泄露,相关企业可以通过独立的自动化系统,以隐蔽名称的方式,把各自的单位权益报表上传到同一平台,由系统汇总、隐藏敏感信息后, 供成员企业分享利用。
三、计算可比企业平均指标的正确方法
如前所述,企业运营的经济基础——净资产,大多存在差异,因此,对比分析首先要剔除这一基础性差异的影响。此外,为了取得正常的参照标准,最好以多个参照对象的平均值为对比标准。
因为,净资产大的企业,各项指标一般会等比例增加,因而,直接用账面数据计算平均值时,相当于以净资产为权数的加权平均。只有剔除净资产差异影响,根据修正值计算的平均指标,体现的才是在相同经济基础上的平均值,才能更好地体现正常情况。以下用下页的利润表对比分析,说明二者之间的本质差异。
下表数据区第 1 列是前面引用的被评价对象第二年的利润表,第 2-5 列是参照对象的传统利润表数据,第 6 列是第 2-5 列的平均值,也是按传统方法计算的账面平均值;第 7-10 列数据,分别是按照前述方法计算的第 2-5 列的修正值,第 11 列则是第7-10 列的平均值;第 12 列是账面数据平均值与修正数据平均值的差异百分比。
第 12 列数据(红色),即账面数据平均值与修正数据平均值之间的差异率,从-77.7% 到 3%,差异之大超出想象。巨大的偏差不仅可能影响差异大小,而且可能改变差异方向,从而可能导致错误的评判与评价。可见,事先剔除了净资产影响,修正参照对象指标,不仅必要,而且不可或缺。
为了验证“修正数据”的科学性,在上表的第 13-17 列,提供了“单位权益利润
表”,即第 13-17 列分别是与第 1-5 列相对应的单位权益利润表数据。第 18 列,则是第 14-17 列的平均值。
对比第 18 列与第 11 列同行数据可以发现:第 11 列的数据分别是第 18 列同行数据的同样倍数(见第 19 列)。由此可见,一方面,用被评价对象的单位权益数据与参照对象的单位权益数据平均值对比,另一方面,用被评价对象的账面数据与参照对象的修正数据平均值对比;所有项目的二者之间的差异方向与差异幅度完全一样。
究其原因是因为:第 1、7-11 列数据,分别是第 13-18 列同行数据的同样倍数。即第 13-18 列数据分别乘以被评价对象的期初净资产金额,将会得到第 1、7-11 列的全部数据。这一关系从另一方面表明:
1、参照对象的“修正经济指标平均值”更适合作为参照对比标准。
2、与参照对象对比,只需要取得参照对象的单位权益报表数据即可。这可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企业的会计信息安全,同时又可为财务状况与盈利能力对比,提供必要的可比信息框架,从而为会计报表数据对比奠定了方法基础。
3、编制单位权益会计报表,既可以剔除净资产差异影响,满足对比分析需要、提升对比分析效率,又能避免泄露核心会计信息,为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学习提供了新的信息渠道。
四、对比差异定性评价方法
作为市场主体,以最低的代价谋求最大的收益,实现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基本使命。因此、利润表项目的评价标准相对简单,即无论是增收还是节支,只要最后能够增加利润就是好事。据此,就可以依据期初净资产净利率,对企业盈利能力高低进行排序,也可以据此评论企业优劣。而资产负债项目反映的是时点财务状况指标,只要能够满足经营需要,只要有利于未来增收、节支,最终增加利润就没问题,就应鼓励;反之,则应限制。除此之外,好像很难进行优劣评价。
从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与规避风险考虑,能够定性评价好坏项目不仅很少,而且评定标准多是相对的。比如,库存,包括材料、在产品与产成品等,在不影响正常经营需要的前提下,越少越好;应收款项,是在不影响企业信用的情况下,越少越安全、越主动;而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与应付账款,虽然多比少好,但若出现拖欠或资产闲置,则会影响信用与盈利能力。
此外,“薄利多销”与“优质优价”,“赊销扩张”与“现金为王”,不同的理念或策略哪个更好,可能只有市场与实践才有最终发言权;即使是成本费用项目,比如研发费用、培训支出或者营销费用等成本费用开支,也不是越少越好。可见,财务状况与盈利能力评价,需要聚焦净资产净利率,算好全局账与长期账。只有与同业的先进或者后进对比后,依据有关差异,才可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与评价。
另一方面,评价要建立在科学的对比基础之上,对比标杆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对比是否具有现实意义。为此,欲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与营运盈利能力做出客观评价,需要尽可能剔除非正常因素的影响。鉴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在选择标杆时,理性的办法是选用同业可比企业的平均经济指标作为对比基准。建议按以下方法建立参照指标体系,计算可比差异、辨别差异属性:
首先,选取尽可能多的同业可比企业组成“参照对象总体”,取得参照对象的单位权益会计报表、计算总体平均值,初步判断被评价对象的盈利能力相对于总体平均的水平。
其次,当被评价对象的净资产净利率高于参照总体的平均数时,把净资产净利率超过被评价对象的所有参照对象抽出,组成“先进样本”,计算先进样本平均值。
理论上讲,正常情况下,被评价对象的各项经济指标应该介于上述总体平均值与先进样本平均值之间;而且与总体平均值相比,先进样本的平均值指标代表着改进或者努力方向。
有了上述区间性参照基准,可以初步判断被评价对象的各项指标,相对于总体平均或先进样本平均的优势或不足。该种情况下,被评价对象的经济指标,比总体平均值差的,不仅应该关注,而且应该设法改善;比先进样本平均值好的,应该肯定。
第三,在总体样本平均与先进样本平均的基础上,结合被评价对象的净资产净利率水平,加权计算同等盈利水平的“可比标准”,并据以核定具体差异,定量分析、定性评价被评价对象的各项经济指标的合理性,并依据差异性质与大小提出不同的应对建议。
同样道理,当被评价对象的净资产净利率低于总体平均数时,把净资产净利率低于被评价对象的所有参照对象抽出,组成“后进样本”。此时,被评价对象的各项经济指标应该介于总体平均值与后进样本平均值之间,不同的只是总体平均值代表的是改进或努力方向。举例说明如下:
假定某被评价对象的净资产净利率为 8%,参照对象总体的平均净资产净利率为 9%。被评价对象的盈利能力低于总体平均值,此时应关注“后进样本”。假定后进样本的 平均净资产净利率为 6%,那么,鉴于被评价对象的净资产净利率在总体平均与后进样本平均之间的相对位置为(8%-6%)/(9%-6%)=2/3;依据加权计算原理,应把总体平 均值的权数设定为 2/3,把后进样本平均值的权数设定为 1/3,加权平均的结果就是盈利能力与被评价对象相当的、可参照对象的平均值,即可比标准。计算方法举例说明 如下:
假定被评价对象、参照总体平均与后进样本平均的“管理费项目”分别为 16.7%, 16.2%与 17.1%,那么管理费的“可比标准”应为:
16.2%*2/3+17.1%*1/3=10.8%+5.7%=16.5%
把管理项目费用的有关信息,按大小顺序用右图标识后可以发现:与可比标准相比,被评价对象的管理费用高了(16.7%-16.5%)/16.5%=1.21%,是不利差异,但差距不大;但与总体平均水平相比,高出(16.7%-16.2%)/16.2%=3.08%,应该关注,并采取措施控制。
假定被评价对象的期初净资产为 2000 万元,那么,可以进一步计算被评价对象的管理费用与不同标准对比的金额差异。比如与总体平均水平的差距为(16.7%-16.2%)*2000=10万元,与可比标准的差距为(16.7%16.5%)*2000=4 万元。如果被评价对象的实际管理费用项目不是 16.7%,而是 16.3%,那么,虽然仍高于总体平均 0.1%,应该继续努力,但低于可比标准 0.2%(16.5%-16.3%),也应给予肯定。
这样,借助参照对象的可比标准,就可计算具体差异,确定差异性质,精准地找出自身的长处与差距,并可聚焦重大差异、重大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努力与改进方向。
总之,分别与参照对象的“总体平均”、“先进或后进样本平均”,特别是“可比标准”对比,能够比较客观地揭示具体差异,确定差异性质与差异程度,能够肯定成绩、认清差距,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作者朱建军,现为深圳联合产权交易所监事会主席,中南财大会计学硕士,正高级会计师。
(作者已参加纪念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会计改革创新有奖征文活动,授权深圳市会计协会发布此文,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来源:深圳市会计协会 2020-07-15